体育铸魂起新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受邀参加广州广播电视台专题节目
本网讯 8月1日,《一门“新”思:艺体铸魂铭烽火 弦歌不辍启新程》专题节目在广州广播电视台首播,该节目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策划栏目。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秀敏、副院长李雪婷,体育传媒学院团委书记杨啟世老师共同受邀参加该节目。
三位讲述人以《因体而生——抗战岁月中的体育救国图谱》为题,分三个篇章展开,呈现了一首不屈的体育抗战史诗。
抗战初期,枪炮不足,肉搏补之。第一篇章,闫秀敏院长从广州体育学院校园内的黄啸侠雕塑讲起。这位“铁臂鸳鸯手”与林荫堂等南拳名家合编“抗日大刀法”,十二式专破日军刺刀。喜峰口夜袭,二十九军凭此刀歼敌千余;佛山鸿胜馆弟子以蔡李佛拳转战珠江三角洲,后编入广游二支队,数千义士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屡挫敌锋,被誉为“红色武馆”的最锋利注脚。
第二篇章聚焦绿茵场上的民族脊梁球王李惠堂,八年走遍香港、韶关、桂林、重庆,踢满138场抗日义赛。在东江流域,足球名将叶北华与李惠堂共同组建的"航建足球队",创造性地将足球技巧融入军事训练。这段用足球诠释爱国、用汗水浇灌希望的历史令人动容。李雪婷副院长呼吁大家以体育为媒,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赛场上,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新华章!
杨啟世老师在第三篇章列举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1380名选手穿草鞋竞技,项目涵盖田径、射击、武装泅渡;朱德题词“运动要经常”,鼓声与号角同频;广东台山街头拉起简易排球网,学校、码头、船坞皆成赛场,“排球之乡”的呐喊随十九路军军歌传遍华南;女子体育学校师生组成战地服务团,以体操、排球、歌咏深入乡村,把“强国必先强种”的信念写进村头墙报,也把威武不屈的斗志烙进民族血脉。
从“大刀队”到“足球义赛”,从延安赛场到台山街头,三位讲述人以体育为经、以思政为纬,织就一幅“因体而生”的救国图谱,激励广大观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借助体育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