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广体要闻

学习二十大 广体在行动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在深处

发布日期:2022-11-02 16:27 作者:管理员 点击:

本网讯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金秋十月,党旗飘扬在神州大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出的报告,引发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强烈反响,大家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学习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党总支书记莫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时所作的工作报告,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彰显“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实践立足点就是走自己的路,这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的现代化,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凸显,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源于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底气和优势所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所生发的勃勃生机。经过百年的奋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的正确性。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也坚信一定会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实现民族的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整体实现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选择和方案。 

二、坚定理论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无数困难,克服了无数的挑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今天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背书,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将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新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也正是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性的坚定。

三、坚定制度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制度,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显著优势,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丰富实践的成果和党强大治理效能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保障,使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自信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彰显的正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包含着文化自信自强,要求通过新的实践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体现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所具有的深沉、强大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论断、新概括,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旨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三个字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自己前途命运完全自主的豪迈,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心,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牢固信念,是“四个自信”在新时代的恢宏演绎和壮美绽放。”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秀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既为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指明了总体方向,也为思政课教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更加需要思政课教师结合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系统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更要熟知、真知、真信、笃行,并在课堂内外不断宣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立场观点方法,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教师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应当增强历史主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生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从严治党 勇于自我革命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娟: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从党、国家、人民三个维度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秉承了“严”的政治基因,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70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如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与时俱进。“三个务必”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三个务必”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对治乱兴衰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执政规律的总结,既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又明确了奋斗过程中的心态与作风。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独特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窑洞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的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一系列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在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充分彰显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一系列重大安排、重大成果,拓展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新境界和有效路径,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全洲: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昂首前进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不仅回顾了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展望和擘画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远时期的战略重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战斗檄文,是指引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些新提法、新观点对我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笔者认为,这“六个坚持”就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其中,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是根本立场;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是根本观点;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根本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化。“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并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以创新引领时代。“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就是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大局和规律,这是一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六个坚持”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维度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的灵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创造性阐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五个必由之路”的逻辑贯通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春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谁来领导、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秉持什么发展理念、怎样锻造坚强政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的再动员、再部署。

“五个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的重大论断,关乎道路选择,它所揭示的五条路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和含义指向,但归总起来就是一条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必由之路”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揭示了中国答卷背后的成功密码,彰显了对重要规律性认识的科学论断和高度自信。深刻认识“五个必由之路”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理论逻辑。五个“必由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

二是现实逻辑。“五个必由之路”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概括、新提升,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是价值逻辑。“五个必由之路”为我们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标注了价值坐标,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而且也造福世界人民,具有重大世界意义。

四是实践逻辑。“五个必由之路”源于新时代伟大实践,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和要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烈历史担当。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说,“五个必由之路”既是标志性的符号,也是导向性的指针。 “五个必由之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觉醒之路;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经验之路;是一条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寻梦之路;是一条创造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之路;是一条探索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之路。